(资料图)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年好景看春耕。春分刚过,龙井市智新镇俊德水稻种植专业农场的负责人杨延春便开始忙碌起来,整理大棚、储备农资……为打好春耕第一仗做着准备。
“80后”的杨延春是一个“农二代”。2011年,在外漂泊的杨延春选择回乡创业。一边“养”车,一边帮着父母打理家中承包的20多公顷水稻田。春天萌生、夏天滋长、秋天收获、冬天储藏,岁岁耕耘,杨延春愈发对这片土地寄予着更深的感情。父亲看到儿子的变化和成长,心里十分欣慰,并决定慢慢放手,让杨延春“接班”。2013年,杨延春正式接过父亲的“接力棒”,从春耕育苗到下地插秧、施肥,再到秋收,看着沉甸甸的金黄稻穗,杨延春乐在其中,同时,他也更加“钟情”于这片黑土地。
“比产量,咱们比不过黑龙江,所以我们只能从质量上‘PK’。”在多年的耕作中,杨延春渐渐发现,如今老百姓已经不仅仅满足于“吃饱”,而是更加注重于“吃好”。对此,稻米必须走“产业化+品牌化”路线,于是他不仅注册成立了龙井市智新镇俊德水稻种植专业农场,还着手扩大了耕种规模。2014年,杨延春在参加农业部门的培训中第一次了解到“稻田养蟹”,并决定做本土第一个“吃螃蟹”的人。2015年,经过洽谈,杨延春与企业达成合作协议,由企业提供蟹苗,杨延春提供场地,双方携手开启了“稻蟹共生”的种植养殖新模式,这也是全州首个尝试稻田养蟹的水稻种植专业农场。6月份投放蟹苗,9月份收获河蟹,10月份收获绿色稻米,当年的稻、蟹实现了双丰收。“一地两用、一水两养、一季双收”的新型种植养殖模式初见成效,这也让杨延春尝到了高效农业的甜头。2016年,杨延春注册了“蟹香”大米商标,开始走上了品牌化路线。“延边大米在南方的口碑特别好,我种的大米不仅是延边大米,而且还是‘蟹米’,所以更有竞争力。”近几年,杨延春在“种+产+销”的道路上越走越顺。
据了解,2022年,俊德水稻种植专业农场的50公顷水稻实现产量约350多吨,经济收入达100多万元。“今年预计有10公顷的水田用于种植‘蟹香’大米,现在化肥储备了10吨,种子到位2500斤,清明前后播种育苗,5月中旬插秧。”杨延春说,如今水稻种植的全程机械化让自己的种粮事业跑出了“加速度”,然而新时代农民更要有新思想、新思维,这样才能实现乡村振兴。
延边晨报全媒体记者 许艳梅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