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秧好半年稻,苗壮产量高,育好秧苗是水稻机插秧的关键环节。“今年我们使用的是这种高科技的水稻育苗机器,省时省力还省钱!”4月13日,位于海兰江畔的和龙市东城镇林源农作物种植专业农场负责人林忠奎开始了57公顷水稻的育苗工作。与往年不同,今年农场的“家伙什儿”更新换代了,是目前市面上最先进的设备。只见他拿着手里的遥控器轻轻一按,机器就一路叫着“前进”“后退”,一眨眼的工夫就把土铺好了、种子也撒好了。
在农场1000平方米的1号育苗大棚里,前一天已经组装好的床土输送机和覆土机、播种机,正在两条自制的轨道上稳稳地“小跑”着。大棚里分成了4个单元块,每一单元都整齐地摆放着水稻机插秧盘,床土输送机里装满了疏松的营养土。“以前都是人工拌营养土,如果拌不好的话,有的苗就像吃不着饭,‘饿着’了就营养不良。现在用这个机器,就彻底解决了这个问题。”林忠奎风趣地概括了新机器的优势。
通过传送带,营养土和肥料被送进了覆土机,根据设定好的模式,它在前进时,先把一层土均匀地覆盖在机插秧盘里,后退时,一层细土又填充了缝隙。铺完一个单元的床土,播种机“步入正轨”走上工作岗位,水稻种子被均匀地撒在床土上。“这款机器的另一个优势就是,能够清晰地看到落子程度,可以及时人工补子,避免缺苗的情况。而旧式机器就经常会出现缺苗,每年都会废弃二三百盘。”林忠奎觉得,新机器不仅省时又省力,还在很大程度上节省了成本。
“今天是第一天使用,还需要大伙儿一起调试,等再熟悉一下性能,两个人就可以干活了。这组机器是分开作业,每个机器都轻便易挪动。”在这些智能农机具前,林忠奎不断调试着模式,来来回回间,70米长的一个单元块,在不到半小时的时间里就已经完成了覆土、撒种,之后还需要再覆一层土,铺上保温膜。只需要5天时间,就可以完成5个大棚、2280公斤种子、3.6万个机插秧盘的育苗工作。此后,只要每天按时浇水,做好保温,幼小的稻苗就会破土而出,5月中旬就可以插秧了。5月中旬开始,游客坐着小火车,经过这些秧苗扎根的连片稻田时,就可以看见茁壮的秧苗沐浴着阳光拔节生长。经过150天的生长期,这些秧苗培育出的40万公斤延边大米,将带着浓浓的米香,进入全国各地百姓家。
延边晨报全媒体记者 程丹丹/文 徐大东/图
标签: